Search

看到ㄧ位26歲考生,因考律師連3次落榜,壓力過大而自殺,這則新聞將我瞬間拉回當年準備考試的心情。
  • Share this:

看到ㄧ位26歲考生,因考律師連3次落榜,壓力過大而自殺,這則新聞將我瞬間拉回當年準備考試的心情。

好像當大學聯考選填志願時,填了法律系的那一刻起,準備國考好像就是法律系學生的宿命。

不管是家人殷殷期盼著家裡頭會出個律師或法官,親戚整天問你考上了沒,還整整大學四年抱著翻到爛掉的小六法,在夜晚、在週末大家在開趴、出去踏青玩耍的時候,只能待在閱覽室唸書。

這還沒結束,當修滿近百個法律學分,準備畢業的時候,更厲害的大魔王才要出現---「律師高考、司法官特考」。

好像如果最後沒考上個什麼,之前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場空,面對自己的失落、家人的失望、還有一堆碎嘴的婆媽,心理壓力確實非常非常大。

記得準備律師考試那年,我搬到媽媽的娘家閉關,自己住一層樓,生活只有讀書、吃飯、睡覺、講電話,也不太玩臉書,因為看到大家的踏青照我會崩潰😭,我也曾讀到大哭過,問自己為什麼要坐在這裡??整個人感覺被國考綁架,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忍受這樣靈魂不自由,不可能再準備一年,如果沒考上,也不再考!好,那就拼一波吧!立刻眼淚擦一擦,繼續唸書,好幾次都這樣告訴自己。

在法律界我們把「上榜」戲稱為「上岸」。還好,很幸運地當年就「上岸」了!不當律師我也不知道我現在會在幹麻,但確定不會再準備考試。

其實,會造成考生這麼大的心理壓力,考試制度面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花了超多時間、讀了各派學說、背熟實務見解,但在短短100分鐘內要全部寫在考卷上,看到題目全都會寫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全部可以在時間內寫完,如果寫不完就毀了,沒考上不一定是程度比較差,或許只是運氣比較不好。

會造成大家這麼大的壓力,我們要考慮的是社會整體的系統性問題,其實,不只法律系,台灣社會往往把學習和就業畫上等號,特別是某些特定科系的學生,畢業之後如果沒有做特定的工作,好像就犯了天大的錯誤不得見容於這個社會。常常有種既定印象,像是讀醫科不當醫生、讀法律系不考國考要幹嘛?但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唸法律唸醫學的學生在其他的領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學習這件事情也不一定要跟就業畫上等號。當這個社會都在提倡終身學習的時候卻把考試當作一種框架讓人沒有辦法真心得到學習的快樂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嗎?

也許要甩掉社會的舊框架很難,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更開放更包容的思維去看待社會上的每一件事。讓這個社會少一些壓迫多一些關懷和包容社會就會很不一樣。

祝福每一個還在海上漂泊的考生能夠真正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持續努力,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海岸:)


Tags:

About author
分享生活實用法律知識&我的日常 取名的想法是來自於17、18世紀法國的「沙龍文化」,「沙龍」為當時啓蒙運動中重要的知識傳播場所,希望邀請大家來參與、分享、合作、一起提升法律知識。 歡迎加入Line@好友:律師線上問答 https://line.me/R/ti/p/%40pfl1396f 歡迎私訊:法律諮詢預約
一位執業律師 紀錄律師人生與日常 熱愛法律工作也愛旅行 在此分享您可能遇到的生活法律知識 IG搜尋《黃靖芸律師》追蹤 加入Line@好友可享律師線上法律問答 https://line.me/R/ti/p/%40pfl1396f
View all posts